到底在大學裡學到什麼??
偶然在逛書店的時候,看到這本書,很想知道這樣的題目出一本書,內容會是什麼。上了大學,有時候我會想,大學生應該像什麼樣? 「『在大學該學些什麼?』回答應該是:『學到學習的快樂。』」很慶幸我至少學到了這一樣。大學生的學習應該跟高中生有所差別。除了學習是專注在特定領域之外,我覺得學習的態度也很不同,以前,讀書是為了上大學,為了有好成績,老師給什麽就背什麼。但是,上了大學,我很認同作者所說的,他說「有學習意願的人,才是名實相符的學生,喪失學習意願地學生不算是學生」。大學生的學習態度要改變,應該要有主動求知的欲望,我覺得在這一點,我算是蠻督促自己的,「終生保持閱讀的習慣。可貴之處就在自動自發,把閱讀當做文化人必有的一種修養。」閱讀是一種習慣,就算離開大學之後,也不能放棄。

        書裡的一段話讓我想到冒險精神,「決斷難免伴隨危險。決斷如不伴隨失敗的可能,那就不算是決斷,充其量只是一種『無聊』的手續而已。」「跟以往全然不同的行為,往往讓你尋出一條嶄新的路子來。」在傳統家庭長大的我,真的很渴望這樣的勇氣。但是在高中之前,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。以前,很多時候,都因為以課業為重的理由,放棄自己想做的事。上了大學,我決定除了課業以外,有機會就嚐試做不一樣的事,就算更辛苦,也要得到不同的經驗。
        從大一被選出來當戲劇比賽的總召之後,肩上的重擔就沒有斷過,大二接了最忙的活動股股長,辦應外系上的大小活動,吃力不討好,但是,大部分的時候,我累的很開心。大三,大家選我當畢業公演總召,我一開始有猶豫過,因為忙碌久了真的很想好好休息一段時間。但是,當晚,我還是決定接下這份挑戰,說實話,我從來沒想過會是我。接下了畢業公演總召的工作之前,我知道那預告了一整年的辛苦,要無怨無悔,無時無刻,為公演奉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。我選擇面對,並且我告訴自己要做的有笑容,要享受其中。
        因為公演的工作,我體會到:「偶而跟一些你從來沒有打過交道的人接觸,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,如果這些人的生活態度和背景,跟你迥然有異,那就更值得結交來往。」學會跟老師們、學長姐,還有平常沒機會熟悉的同學打交道,還有很多機會跟校外相關人士聯繫,處理相關事務。我真的覺得一年之內,我成長很多,像作者說的:「我奉勸一直以優異的成績來到大學,卻覺得生命無意義的人,不妨試試突破傳統限制的滋味。」我嘗試在大學做的事跟書裡的例子比較,不是什麼太大的突破,但是我想要改變的心是一樣的。毫無靈性例行公式的生活,是我極力避免的。我盡力讓自己的大學生活有意義,有我自己想要的色彩。
       作者提到替別人付出的部份,我也深深的贊同:「替別人做點什麼的行為,可以賦予一個人生命的意義。」「他們忘了一個事實: 由於在別人身上盡了力,為自己而用的精力,才會泉湧而出。」「有所施予自己就感到幸福無邊,這個世界就有這種使生命感到滿足、充實的『精神境界』。」「人,唯有向對方有所施予,才會感到生命的豐實。」我想,這不只是大學生應該要學會的,而是每一個人。很開心的是,一直以來,我都明白施比受更有福,不斷的付出,讓我的生命更豐富更充實。
    「我想探尋某種新的生活方式。一種到目前為止全然不同,真正有價值的生活方式。我為了尋求這個答案,一有時間就到國外旅行。」在書裡讀到這段話,就想起我一個人去阿根廷旅遊的經驗,那是一股想嘗試新事物的衝動,什麼都靠自己,從聯絡朋友到簽證等大小事,一手包辦,轉三天的飛機到達那一剎那,心中的喜悅是筆墨難以形容,像是一種紀錄二十歲的成長儀式。這股一個人遠行的衝動,起緣是一篇轉載的文章(附在最後),我只能說,那種嘗試新生活,看遍這世界的念頭,是會上癮的,這也是為什麼今年暑假自助遊紐約的原因。
    「大眾也好,領導者也好,支配者和被支配者也好,都有一種大錯覺,這種大錯覺就是:『我要做個不平凡……,我必須是個不平凡的人。』真正不平凡的人物,應該是負有偉大使命,內心又藏著無比的熱忱,但是,從不因使命的偉大,而輕視無此使命和熱忱的人。」我會特別敬佩一些教授,不是因為他們的名聲或是學術成就,但是我會被他們的人生原則與堅持感動與震撼,也會因此提醒自己,以後不管做什麽事,一定不能忘記這樣的精神-平凡有平凡的偉大。


【分享】影響我的一篇文章: 二十歲的旅行-掉進溝裡去旅行
多出來的一年用來旅行,對許多西方年輕人來說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情,並且
把這樣的一年叫做the gap year。gap就是一條溝,「溝」的意象很具體地將生命劃出了階段,大學畢業可以是一條溝,忽然找不到生命的熱情所在也是一條溝;換工作是一條溝,事業太過順利,從此再也不能停下腳步來欣賞人生風景也是一條溝。對於從小嬴在起跑點,從此終其一生害怕自己落後,沒有跑在最前面的亞洲年輕人來說,永遠沒有多出來的時間,就算看到了生命的溝,往往也選擇咬緊牙關,大步一邁就草率通過了人生的重要階段。一條又一條的溝,只有失敗者才會停下腳步猶豫,就像一道道特別困難的數學習題,明明知道遇到了重要的瓶頸,卻以沒有時間探其究竟為藉口,所以就勉強死背,或是抱著僥倖不會考的心理過關,所以錯失了一個又一個思考、突破的機會。西方年輕人習慣對自己誠實,因此當我們毫不猶豫,跳過一個又一個人生的障礙時,西方的年輕人卻一一選擇掉進「溝」裡,用一年去旅行,去見識,如果一年後還不明白世界是怎麼回事,還繼續留在溝裡,第二年,第三年,直到清楚明白了,才跳出溝外繼續人生的下一個階段。英國的Susan Griffith寫了一本書,書名就叫做z,就是鼓吹年輕人應該趁著剛畢業,不要急著跨到溝的另外一端,而是花一年的時間去旅行去探索世界,裡面深入地分析拿這一年旅行的利弊得失,如何跟校方還有未來的雇主溝通這個想法,如何計畫和籌錢,列出年輕人在旅行途中可以在全世界打工的工作機會,以及如何趁機增強自己的專業能力,雖然書中實用的資訊,不見得適應亞洲的年輕人,但書中年輕人們現身說法談他們這一年的經驗,那是超越國界的。
美國人的口頭語有一句是這樣的:What doesn't kill you, make you stronger.意思就是說,無論吃什麼苦頭,只要沒奪走你一條小命,能熬得過來就會功力大增,這就好像小時候打預防針以後,似乎總要發一點燒,但是一旦有了抗體,燒退了以後就可以放心地去跟長水痘的小朋友踢足球,應該是同樣的道理。旅行有許多形式。放肆的就背起背包吧!保守的就出國唸書吧! 總之,總要最大限度地為自己做點什麼。這樣說或許稍嫌誇張,但是我相信一個地球人對於世界旅行所有問題的答案,都在旅遊指南書的權威<寂寞星球(LonelyPlanet)>網站(
http://thorntree.lonelyplanet.com)可以找到。尤其是像我一樣,對於蒡蕪的自助旅行資訊缺乏耐性的人,這個網站是一個不錯的起點-如果不是終點的話。點進worldguide,全系列旅遊指南裡滿滿的資訊,全部在網上詳細分類提供免費查詢,並且隨時更新,地球上沒有遺漏的角落。如果有任何問題,點進thorntree討論區,無論是想要找一個夥伴共同去攀登喜馬拉雅山的珠峰,還是想要聽有經驗的旅行者,對於你量身訂做的環遊世界機票(RTW Ticket)行程提供批評建議,或是哪一個城市要睡在哪一個車站的長椅,只要是誠心誠意的問題,在這裡都會得到誠心誠意的回應,有時甚至太過熱情,收到上千個回覆也說不定。自助旅行者對於世界的熱情,以及對於陌生人善意的付出與接受,在這裡表現得淋漓盡致。如果真的沒有辦法放下,那至少利用自己還是個學生的時候,找個短期工作到海外去吧,是本每年更新一次的求職指南,專門針對年輕人出國短期工作的機會,去帶帶夏令營吧!去難民營三個月教書吧! 無論如何,在三十歲以前,給自己一個透過自己的眼睛來認識世界的機會,也算是一種公平。很多事到了一定的人生階段,就不會再回頭去做了,像是嘔出五臟六脯般的初戀,像是睜大眼睛認識世界,像是刻苦耐勞自助旅行。自助旅行應該是歷史最久,也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線上遊戲,隨時總有幾百萬個人同時在線上,勝利者是那些用自己的方式,看出世界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的人。一個人沒有看過米蘭入夜後蜂擁而出的娼妓,或是曼谷街頭發毒癮的流浪漢,就像沒有看過富士山的皚皚白雪,或是迪士尼樂園的米老鼠,都對世界有像困難數學題的盲點,難保不會在日後失足掉入溝裡,卻不知道該如何爬出溝外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nna11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