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新加坡的認識,除了魚尾獅,就屬電影「小孩不笨」了,已經看了三次,還是每看一次,就掉一次眼淚。這兩部電影我很喜歡,也推薦每一個家長和老師看。這部電影用輕鬆卻發人省思的手法和不同的角度看新加坡社會,看完電影之後,觀眾擦乾淚,劇情帶來的心靈震撼,也會讓觀眾思考現實生活中的問題。因為對「小孩不笨」的欣賞,特地趁這次機會,去新加坡找「小孩不笨2」,總算讓我如願地買到第二集的VCD,劇中的小孩都長大了,劇中探討的教育與社會現象更多元,更有深度,是不可錯過的好電影。
    在第一集裡面,除了諷刺新加坡人跟Terry一樣「聽話」,也讓我了解程度分班帶給小孩的沉重壓力。當然,有些細節,電影處理的比較誇張,但是EM1和 EM3的天壤之別,的確任人心酸。如同劇中的三個小主角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長處,可以是繪畫強,可以是有義氣,可以是有愛心,在我看來都是值得鼓勵的。我們應該和李老師學習,去發掘學生不同的潛能和優點,給予孩子不同的協助和支持。人本來就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學習發揮自己的潛能,找到自己的路。只是,社會的競爭,讓大人們忽略了孩子除了成績的其他部分,讀書當然重要,但是讀書不是為了考試,而是要求知識,求進步,更重要的是在讀書學習的過程中,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,了解自己想做什麼,在做什麼。
    其實,不只在新加坡,在台灣有太多的學生,與其說讀書,不如說是死背書和會考試。這部電影,尤其對於教育的檢討,我的感觸很深。文憑不能代表能力。我認為,要在社會上生存、跟別人競爭,靠的就是能力,不置可否,態度也很重要。我可以理解家長和老師憂心孩子的未來,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。但是,他們用的方法對嗎? 給予愛跟關懷的方式適當嗎? 這些都值得我們思考,是不是在緊湊忙碌的現代生活裡,也能停一下腳步,思考怎麼做,對孩子最好。成績好真的可以保證一帆風順的未來嗎? 可以保證生活無虞? 如果為了成績,沉重拋不開的壓力讓孩子失去健康,失去快樂,那麼,這真的是for his own good嗎? 這樣的人生有多好,多有意義? 我存疑。
    在第二集裡面,焦點除了小學生,延伸到青少年。整部電影前半部的幽默對白諷刺大人的世界,映襯電影後半部的寫實和沉重。孩子們需要的不只是物質生活,最重要的是關懷與愛,關懷與愛看似容易卻有幾個家長老師能用心且耐心做到? 父母、老師與子女間的溝通也是非常重要的,打和罵是大人發洩情緒而對孩子沒有效果的方法,兩者都不能解決問題。
    父母和老師應該信任孩子,當孩子犯錯,先聽他們怎麼說,傾聽他們的問題,再去檢討自己,以及調整對待孩子的方法,而不是權威式的一味要求他們「聽話」,抹滅孩子思考探索的可能性,我認為這一點家長和老師要特別注意。我們不都是在犯錯中學習成長? 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對犯過的錯悔改,明白背後的道理,避免再犯。有的時候,我們會忽略孩子犯錯的源頭,可能是因為我們也犯了錯。只是,我們只看到孩子的錯,非要等這個錯誤越來越大,才察覺到自己的疏忽,應該平時就給予孩子愛與關懷,常和孩子溝通,才是上上之策。
     第二集裡面,還有一點我特別想提的,那就是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孩子,努力去挖掘他的優點和長處,讓每個孩子都能有自己的一片天空,如果連老師和父母都放棄了他們,誰來幫助他們? 離開了學校,孩子踏入複雜的社會,幸運的,可能還有機會靠勞力賺錢,然而,沉淪的,我真的不忍心去想他們會在哪裡,有一股心湧上心頭。
    看第二集的後半部,相較於前半部,雖然沉重,但是父母和孩子之間,那種深刻且無怨無悔的愛讓我的眼淚止不住。父母總是為孩子好,問題還是在於愛孩子的方式,溝通和傾聽是不可忽視的。否則,再多再深刻的愛都會被擋在孩子的心門前,不得其門而入,甚至,父母會感到挫折與失望,跟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,隔閡越來越深。
    我深深的覺得,這兩部電影是大人小孩都應該要看的一部片,大人可以從小孩的角度去了解他們,小孩可以從大人的角度去體會大人給予的愛,不論是大人小孩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和反省,值得觀看及討論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nna11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